标准VS模型软件
# 标准 VS 模型软件
发布于新浪博客,时间:2013-05-23 12:25:35 原文 (opens new window)
想写这个话题有段时间了,一直没有整好思路,包括现在也只是看到最近炒的比较热的深圳交通监管部门叫停停打车软件 (opens new window)的新闻才兴起简单谈谈。对此新闻不作评论,就简单说说我们做水模型产品未来可能的一种方向。
水模型"产品"的现状
就我所能接触到的,大概有三类,国外成熟的商业模型软件如MIKE,Delft,Aquaveo,DSI的EE等;国外比较成熟的共享软件如HEC或开源代码如EFDC等几十或上百个(可在USGS及EPA网站查询),及国外一些大学或研究机构放出来的一些开源模型代码,可通过搜索其网站或给作者发Email等方式获取;国内较成熟的商业或非盈利的有稍作推广的如CJK3D (opens new window),可能还有好多,不在行业中心没法获取其信息(一般都保密,不敢?舍不得?羞于?利益?),还有就是大学老师及学生、科研机构、个别从业人员可能基于开源的进行翻修,或也有从底层写起的,已初见成效的水模型"产品",我把这些统归为一类。
那么这么多水模型"产品"在行业的工程领域(如水利方面的流域水文计算、河道水面线推求、洪水风险图绘制、防洪评价、水系规划设计等,环境方面有环评等,非研究领域,研究领域你什么模型都可以用,鼓励创新嘛)的如何应用、占领市场呢,我们且来分析一下这块市场的现状。
水行业应用水模型"产品"的现状
就我所能接触到的,现状很乱。乱在:虽然各块业务,都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导则》、《条例》等,目前任何一个工程的水模型应用之前,似乎没有看到对模型的深度评估,咨询提供方可以依靠任何一款模型"产品"直接给出结论,甚至可以在缺少实际监测数据验证的情况下为工程目标创造有利结论,如本来工程可能对该区域防洪带来较大压力或者会致使该区域环境没有容量,但现状情况下,没有任何一个咨询提供方会背目标而行事。任何官方的技术评估报告里都只是列几项通用数学公式,几乎没有列出使用的模型的名称、版本及适用性说明等,更有甚者,熟悉的人可能一眼会看出,计算结果图是用商业模型软件的结果,而报告描述的模型理论或者数值方法却与商业模型采用的根本就不一致。在这种乱象中,我们这些从事模型的童鞋也许也获利颇丰,可是长远看,这样的一个"市场行为"我觉得是对我们这些从业人员来说是不利的。好在,据我了解无论水利口、环境口还是港航海域都可能已经悄然在启动针对模型一种标准或者规则。那么我们来看看针对模型规则国外都有哪些可以借鉴的。
水模型"产品"的未来
早在2001年,北欧 (opens new window)NordTest提出了这样一个理念,来消除技术壁垒 "Approved once, accepted everywhere".
框出了这样一个流程图:
美国EPA在2009年出了《环境模型开发、评估及应用指南》 (opens new window)
可以说成果很多,特别是EPA这个指南,可以说针对模型的全生命周期进行了一个梳理。但尽管如此,可以了解到的情况是无论国内外,在上面框图中的虚线框(模型"产品"认证)这块还没有完全的建立起来,所以整个流程目前还没有串起来,也就是可以说目前没有任何一块水模型"产品"走过这样一个流程。但是我对国内水模型"产品"的未来走这个流程是抱乐观态度的。那么在这样的预期下,如果你还死抱着自己那块代码或者对商业软件来说还死守那块技术,而不与本地行业标准、规范结合,自大地做着美梦,我想可能好日子不会太长了,特别是随着行业的市场行为进一步放宽,公众对环境意识的进一步诉求,那么作为我们技术支撑人员,依然为目标而不是事实做预测恐怕不好脱身喽。
那么我们做水模型"产品"要注意哪些?
1.积累验证案例,每编译一版,都要有示例进行验算,并整理成文案;
2.与已有成熟产品做对比,分析一致性和差异性原因,形成文案;
3.紧跟行业标准、规范要求(工程版本切记勿按科研思路去创新,严格安装行业标准或规范要求的公式去编码),一旦标准或规范有更新,立马对模型进行升级,并作案例验证,提交认证机构认证;
4.坚持每份报告署名(模型名);
5.切记不要藏着掖着,起个名字,让大家知道你...
......